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亲”是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公羊家常言《春秋》尚质,尤重“亲亲”之情,《公羊传》于此义多有发明。尤其面对现代人所说的伦理困境时,儒家亦常基于“亲亲”之情而予以化解,进而将这种精神落实到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之中。近些年来,对于“亲亲相隐”的问题,学界颇多讨论,而其重心则在处理情感与国法的关系。然而,这些讨论对经典的征引实嫌不足,尤其于传统法律的理论与实践,皆阙而弗论。本文则围绕《春秋》中的相关史料,并涉及部分法律文献,对此问题重加审视,从而将价值阐释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体现儒家兼顾法意与人情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学人为振兴中国古典思想,承续生命的书写,该何去何从?现今越来越多的学人认识到中西融通,那么中学的起兴如何呢?在做中学的起兴时已遇到一个方法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古典进行诠释,并且与西学融通,这个问题还不是一个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很重要.所以就有了中国人文诠释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建立在对诠释学的基础之上而又突出其自身特点的.中国人文诠释要做到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之中对古典进行新的诠释,虽然每一代人都在做这些工作,但是环境的变化总是快于这些学人的诠释工作.到底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以利后人?  相似文献   
3.
"现世性"(woddliness)在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学说中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身兼美籍阿拉伯裔,既为学院教授同时又投身于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什么是他所理解的"现世性",对我们今天讨论当今时代的文学、哲学与学院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权利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问题本质上与现代性问题直接相关联。自然法哲学传统和现代实证主义法哲学传统都导致了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被遗忘状态。卢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对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问题进行了颇有启发性的哲学阐释。这些思想家尤其是马克思的解释方式对于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雅明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现代性视阈下进行解读,发现并呈示出隐含在青年本雅明哲学思想中的逻辑线索--通过艺术获得真理的救赎.笔者在文中把本雅明写于1916年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视为其早期(乃至更晚些)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其<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以前的作品则是这一起点的内在逻辑的展开,即经过把隐含在"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的思想萌芽由潜能逐渐发展为现实这一渐进的过程,本雅明实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真理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是流动性.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流动性的根源是资本本身,同时,现代性的流动性也带来了种种后果.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仍然是资本力量,因此,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流动性思想对于我们的时代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建宏 《理论界》2010,(1):136-137
《尚书》中的"刑"乃是源于具有普遍规范力的天道,由古之圣贤象天而则。因此,无论制刑还是用刑,都要有敬畏谨慎之心。这不仅是针对百姓庶人而言,《尚书》还强调天子、王公也要无涉于刑,目的便是要顺应天道。在此基础上,"刑"更具有了教化层面的作用,制刑用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教祗德",其理想归宿便是"期于无刑",刑教使众人皆有道德,无违于天道。  相似文献   
8.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是从犹太教问题出发的。我们只有从他的政治哲学研究与他的犹太教传统的关系入手,才能对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和自己的民族传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尼采的早期著作开始,指出尼采所说的"国家的衰落"的过程具有一种悲剧性逻辑。这一悲剧概念可以被视为尼采的国家构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从尼采的悲剧观念引出意识形态上的、理论上的后果。文章将借助诸如"假象"、"因果性"及"实践"之类的关键概念来讨论尼采的政治思想,并尝试联系阿多诺和阿尔都塞的政治理论,揭示尼采哲学对于一种批判性的政治思想的孕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